top of page

(PhD series | in Chinese) 年轻真好——写于 博一暑假


博一暑假小结之一

写于2018年6月30日零点后

迄今为止,暑假过了差不多有两个月了吧。不过第一个月我还处于赶课程期末论文的阶段,同时努力适应突然没有课、没有讲座和研讨会等各种活动后的新生活,其实过得很不顺心,感觉还不如回到忙得要死的状态。最近这个月,因为导师的回归(他一放假就去旅游加开会了),暑研项目的开始(实验室给我安排了俩大三学生),加上印度舍友的回归(她回印度了一段时间),我的科研和科研外生活(主要是攀岩和晨跑——有了伴,我居然能早上6点半起床去跑10公里,能一周攀岩3天,一次次磕线,还top了好几条让我感到自豪的线路)都变得更丰富起来。虽然现在我还是觉得自己挺闲的,但毕竟不至于像前段时间那样闲得快抑郁了。

五月底我写了博一下的总结,整理了博一上的总结,一并发了出来(知乎和博客),心里定下了坚持写点中文文章的小目标。那时候,我想之后写作的频率至少可以比每学期一次要多一些吧,也可以话题更多样,多写写哲学思考、对于过去历史的回忆和其他生活感受等等。很明显,整个六月我并没有写任何东西,只是尽力坚持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写英文的学术上的东西罢了,直到这两天我突然很想写写暑假至今的总结。

这段时间可真是经历了好几件令我体验丰富的事。首先,像我曾无数次遇到的那样,本来恐慌担心的事情真的出现的时候,我意外地发现自己居然做得还挺好——这次是带暑研学生这件事。我之前一直在担心,我英语都说不清楚,自己对这个领域依旧啥也不懂,手上似乎也没有多少活可以安排给别人,我要怎么带暑研学生呢。事实证明,凭她们之前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对新东西的接受力,我肚子里和手头上这点东西已经非常足够了。在好几次被搞得“大跌眼镜”,感慨她们怎么啥都不会的时候,我有时候也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,然后震惊地意识到,也许这一年来我还是学到了很多的吧。

最近一个我和导师不谋而合、同时想做的新项目以神奇的加速度开启了。忙那个项目的计划书的一周多时间,是这一个月里唯一让我深切感觉到“忙碌”和“充实”的时候。可以和导师同时全身心投入一个大型项目,近距离观察他如何做事、如何跟人合作,学到第一手的知识,那感觉太棒了。在那个项目上说白了我就是个热情打杂的,努力寻找自己能够发光发热的地方,尽可能去做点贡献。但每次做完,看看导师和合作者做的工作,还是觉得自己也就是有时间(但没有导师的效率)、肯干(杂)活了,在几乎所有关键处都派不上用场啊。

那个我本来计划五月底投稿的、博士期间第一篇一作文章,几经修改和删补,加上导师出差和新项目计划书的耽搁,拖到了六月下旬还没有准备好。我和导师感慨自己计划落空的时候,他云淡风轻地说,没事,我们六月底投稿也一样呀。其实当时看来,我们离投稿还有段距离,结果紧赶慢赶居然真的赶在6月结束前完成了投稿。投稿前,我和他说起我的心里话,说我觉得这篇文章简直完全是他写的,我怎么看怎么觉得自己啥也没写似的。他回应我以一副他特有的、表达不同意的神态动作,瞬间胜过千言万语。也许他真的觉得我做了贡献:我从他手里接下来这个被本科生们折腾了两年,出过很多问题而一直没有完成的项目,视同己出,边学边做。花一个学期的时间,我测了一百多小孩,加上了一个完整的实验,又花一学期去整理过去无比凌乱的数据,把两个实验合在一起去分析总结,尝试写出文章初稿。但是在我看来这整个过程,他除了没有亲自收数据之外,简直就是亲力亲为:实验程序、指导语、和R语言的数据分析代码都是我基于他原有的材料“改编”的,每一样他还都亲自修改验收,手把手帮我解决问题。论文写作前前后后我们都进行了密切讨论,他为了不让我花费不必要的时间,争取做到论文中每个部分都一起讨论确认过怎么写之后,才叫我开始写。然后,他还一遍遍地修改我的初稿,每次改动的幅度都远超我原本写出的量,而我却除了改改他留下的拼写错误之类的小问题之外,并没有能力进行其他修改了。这直接导致我最后看着文章都认不出是自己写的,偶尔还得去查查单词和表达才能理解他写了啥。最后的最后,是他一步步指点我要做哪些投稿前的收尾工作,甚至最后一小时坐在我旁边,边刷Twitter,边随时回答我的问题,和拿过我的电脑去直接做最后的字数调整甚至格式调整……一切的一切,我看在眼里、记在心里。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,知道即使文章最终得以发表,其实代表是他的“成果”和我的“训练”。能做一作和通讯作者是我的福分而不是能力:这个文章,没有我是一定可以有的,他找个别人去做,只是时间早晚问题;可没有了他,却是万万不可能有的。

投稿的那一刻,美东时间2018年6月29日下午5点20分,我有种时间定格、无法定位自己的情绪状态的感觉。其实紧张和兴奋感一直持续了很久,从投稿前到投稿后,但那一刻我感觉这些情感都消失到了九霄云外,有种一切都模糊了、什么都不重要了的感慨。今后如无意外,我自然还会进行很多次投稿,但我想,这第一次的经历也许永远都会在我的记忆中珍藏吧。说来也巧,这是我第一次被导师约在咖啡厅见面,在那个有我最喜欢的三明治的咖啡厅,我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投稿。骑车走在回家的路上,骄阳依旧刺眼,但我似乎并不那么在意它了。

最近发生的另一件至少让我差不多激动的事,是我将要开始第一个和系里别的教授的合作。说起来挺神奇,那是个虽然似乎在意料之中却进展得像是出人意料的事。从学期一开始计划写那篇课程论文的时候,我就隐约觉得任课教授希望我把实验做出来。同时,我也因为的确想做,所以一直没有放弃那个想法,学期中默默地准备着材料和代码,学期末纠结半天,还是按最初的想法写了出来。但我却一直对这个点子没有信心,总觉得不值得做,我看不出它的价值和卖点。但是在和教授的例行讨论中(他是个超级认真的人,暑假期间专门和每个上了课的博士生都约面谈,讨论课程论文反馈),他越讲越激动,提出了更好更宏大的文章框架,并坚定地表示希望我做出来,而且是很快就可以做出来。在具体操作上,还要给我介绍他实验室的高年级学生帮我一起完成。他的激动和坚持简直是激发我动力的最大源泉,特别是他的详细具体的提议,几乎完全解决了我在项目操作中存有的所有可能的顾虑。让我最感激的是,他很直白坦承地告诉我,我在这个项目上的价值(比如真心想做,有一些有用的点子,他正好需要有人做而他实验室不会再专门招人做这个等等),以及他的合作预期(比如特别建议我先去确认我导师对此事的态度,以及即使我导师执意参与,他也完全同意,但是出于对我独立性和未来发展的考虑,最好是我单独和他实验室合作等等)。

当晚我就激动地不能自已,一方面因为我“破天荒”地居然和导师之外的教授有合作项目了,这可是折磨了我一整年的心头一患啊(我一直想有这种机会却不敢和不知如何开始,主要是觉得自己简直除了热情和时间之外啥也不能贡献,自己的导师不嫌弃就不错了,怎么奢望“麻烦”其他人);另一方面是,这位教授简直是我喜欢的某部美剧里,个性和能力都特别奇葩的男主的化身(某种程度上),他非常有个人魅力、善于表达、做事干练,和我导师的领域、风格、能力点极为不同,我能从他和他实验室那里学到很多新东西,特别是那些我特别想学习的东西。第二天,也就是在咖啡厅完成最后投稿过程的间隙,我和导师提起这件事,他一方面很同意,为我感到高兴,一方面好奇我们想做什么,完全不存在那位教授之前的顾虑。

从这个谈成的合作出发,我开始延伸我的激动——我一直都知道,系里好多教授和我都有相关的研究兴趣,也有着和我的导师不同的风格和能力点,我能从那么多不同的人那里学到很棒的东西,这简直太赞了!当然,假如我有勇气去谈合作的话。鉴于我老觉得自己太闲,时间应该最不成问题,我想这里最大的限制因素是语言自信(最近感觉好多了,和别人谈论生活和科研都更顺畅了)和科研自知力吧(就是真正从心底认识到“你不会的东西其实跟你一样大的人也不会,其实教授们并不指望你一开始就会”)。

自知今晚将继续睡不着觉的我开始写这个文章,写着写着已经快2:30am了。我已经记不清上一次这么激动得无法睡着觉是什么时候、什么缘由了,但这两天我又回到了这种状态。虽然身体很累很困,但就是确信自己不能睡着,我甚至要干脆放弃尝试了。一大早却又自然醒来,整个人处于轻飘飘、有些迷糊却很难再睡着的状态。在这一整段睡不着的时间,脑子里呢,在同时做多线程的思考,非常飘逸;心里像是在玩高空跳伞,源源不断地给身体提供刺激感,或是有无数小鸟乱飞,戳戳这里戳戳那里。我感觉到一阵阵的喜悦和兴奋,伴随着另一阵的紧张和不安,同时夹杂着对不确定的未来的焦虑和向往。我间歇式地处于非常自豪和满足,或是非常自卑和害怕的状态,简直相当于在重复地坐心灵“过山车”。这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很杂很乱,变换很快,很难用语言去形容,真要解释的话,我只能说我是“激动”甚至“极度激动”了。

回头想想,也许这就是“年轻”吧!也许,只有年轻的心,才会产生这种奇妙的激动体验;也只有年轻的心,才会洋溢着这种尝试的热情和扩展疆域的渴望吧。像我最近爱上的自己的新签名,“眼睛闪着光芒,笑里全是坦荡”。嗯,年轻真好。

bottom of page